縮寫表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致謝 序言 導論 前言 1. 有關五經研究的歷史 1.1 五經的形成 1.2 五經的完成 2. 五經的內容特色 2.1 五經的時間架構與內容長度的分配比例不均 2.2 五經裡土地應許尚未實現 2.3 五經為了回應被擄歸回後的以色列人民的需要 3. 五經的結構與分段 3.1 五經的結構 3.2 五經內容的分段 3. 五經的重要主題 結語:五經給予現代讀者的啟發 附錄一:六經內容的簡表 第一章 前言 1. 創世記的結構與分段 2. 創世記一~十一章:遠古敘述 2.1 創一~十一內容大要 2.2 創一~十一經文段落的形成 2.3 創一~十一的文學類型 3. 創世記十二~五十章:以色列的男女祖先故事 3.1 創十二~五十內容大要 3.2 有關四代家族的敘述 3.3 創世記中的女性故事 3.4 創十二~五十經文段落的形成 4. 創世記的神學主題 4.1 創一~十一的神學主題 4.2 創十二~五十的神學主題 5. 創世記的後續影響 問題與討論 附錄:有關創世記六~九大洪水故事 1. 創世記六~九融合兩種版本的大洪水故事 2. 古代近東不同版本的大洪水故事 3. 創世記大洪水故事的含意 4. 創九1–17大洪水之後的應許 第二章 前言 1. 出埃及記的結構與分段 2. 出埃及記各段落段內容大要 2.1 出一1~十五21第一段落:以色列人在埃及 2.2 出十五22~十八27第二段落:以色列人穿越曠野 插曲:出十五~十八曠野旅程與其延伸意義 曠野的延伸意義 2.3 出十九1~四十38第三段落: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下 3. 出埃及記十九~四十的律法與敘述 3.1 出十九~二十四:西奈山的啟示與立約 3.2 出二十五~三十一:建造會幕與祭祀器具的規劃 3.3 出三十二~三十四:毀約與重新立約 3.4 出三十五~四十:建造聖所與聖器 3.5 以色列在曠野建造聖所:簡圖(出三十六~三十八,四十) 4. 出埃及記的歷史背景 4.1 出埃及事件的歷史時期? 4.2 西奈山的字源與地點 4.2.1 西奈山(Har Sinai)的字源有三種可能來源 4.2.2 西奈山的可能地點 5. 出埃及記經文段落的形成 6. 出埃及記的神學主題 6.1 出埃及與恢復創造的完整 6.2 歷史經驗中的奴役與壓迫 6.3 上帝自我的啟示 6.4 上帝的拯救是解放 6.5 出埃及是不斷的經驗與啟發 6.6 解放進入曠野 7. 出埃及記的後續影響 問題與討論 附錄:一套十誡、兩種版本(和合本2010版) 第三章 前言 1. 利未記的結構與分段 2. 利未記各段落內容大要 2.1 利一~七第一段落:祭物的條例 2.2 利八~十第二段落:祭司就任聖職和獻祭禮儀的開始 2.3 利十一~十六第三段落:日常生活中的潔淨與不潔淨 2.4 利十七~二十六第四段落:聖潔法 2.5 利二十七附錄和結語 2.6 神聖時間、空間、人員與儀式 3. 利未記經文段落的形成 4. 利未記的神學主題 4.1 獻祭與祭物 4.2 祭司人員 4.3 聖潔與潔淨 4.4 倫理上的聖潔與土地 5. 利未記的後續影響 問題與討論 第四章 前言 1. 民數記的結構與分段 2. 民數記如何分段,學者們提出不同觀點 2.1 人口普查的名單(一,二十六) 2.2 曠野中的旅程與新舊世代交替 3. 民數記各段落的內容大要 3.1 民一1~十10在西奈山準備出發 3.2 民十11~二十13從西奈山出發,進入曠野 3.3 民二十14~二十五18從加底斯到摩押地 3.4 民二十六1~三十六13以色列人第二代在摩押地,等待進入迦南地 4. 民數記經文段落的形成 5. 民數記的神學主題 5.1 上帝通過代言人傳達信息 5.2 在曠野中的旅程 5.3 新舊世代的交替 5.4 形塑身分認同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對話 5.5 以色列人與外族人的關係 6. 民數記的後續影響 問題與討論 第五章 前言 1. 申命記在舊約中的位置 2. 申命記的結構與分段 3. 申命記各段落內容大要 3.1 申一1–5書首前言 3.2 申一6~四43回顧從何烈山到約旦河東岸的旅程 3.3 申四44~二十八68申命記律法的核心內容 3.4 申二十九~三十一與新一代以色列人的立約 3.5 申三十二~三十四摩西最後的詩歌、過世與埋葬 3.6 摘要 4. 申命記經文段落的形成 5. 申命記的神學主題 5.1 申命記的神學觀點 5.2 申命記是上帝的律法 5.3 節期與慶典 5.4 律法中更新的動力 5.5 對祖先的應許與認同危機 6. 申命記的後續影響 問題與討論 附錄: 前言 1. 五經形成理論的早期發展 2. 底本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2.1 威爾豪森的新底本理論與後續 2.2 底本理論的時代背景 3. 底本理論的修正與完成 3.1 黑爾曼.袞克爾(Hermann Gunkel)的形式歷史方法 3.2 馬丁.諾特(Martin Noth)的口述傳統歷史方法 3.3 馮拉德(Gerhard von Rad)的底本理論研究 4. 對新底本理論提出質疑 4.1 約翰.范.賽特斯(John van Seters)提出補充模式 4.2 漢斯.史密德(Hans H. Schmid)雅威文學來源轉成申命記 4.3 洛爾夫.任多爾夫(Rolf Rendtorff)放棄新底本理論,重拾補充理論 5. 五經形成理論繼續發展出不同模式 5.1 維持新底本理論的後續模式 5.2 布倫姆(Blum)五經形成理論 5.3 閔斯特五經形成模式(Münsteraner Pentateuchmodell) 5.4 格爾茲(Gertz)五經形成理論 6. 公元2000年以後有關五經形成的討論 6.1 祭司著作以前的資料(pre-P) 6.2 祭司著作(P) 6.3 祭司著作以後的編輯(post-P) 6.4 五經最終編輯成書:波斯帝國統治時期 6.5 有關五經最後編輯的時代氛圍 結論 參考書目 版權信息
7.50 折
五經:文學特色、經文形成、神學主題與後續詮釋影響(繁體版)
出版方 橄欖出版社
格式 流式
页数 288页
字数 139千字
语言 繁体中文
文件大小 2163K
出版日期 2024年4月
电子书售价 $9.12 $12.16 (约¥66.58)
本書的主要目標為介紹五經各卷書的文學內容、經文形成過程以及神學主題,同時也延伸各卷書的後續詮釋影響。盼望五經各卷書所觸及的不同內容與主題可以引發讀者興趣與好奇,進一步深入探討經文對我們現代世界與信仰生活的啟發與挑戰,邀請我們在生活各層面做適當回應,讓經文與我們的生活實況深入對話。
【作者簡介】
曾宗盛
出生於台東,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獲得神學博士學位,自1999年任教於台灣神學院/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舊約聖經相關課程,包括聖經釋義、舊約導論、創世記、士師記、耶利米書和約伯記等。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感謝Pinuyumayan原住民區會教會的接納,可以共同參與在原住民基督信仰的人生朝聖旅程。近年作者也在台灣大學兼任通識課程,教授「猶太文化」和「希伯來經典與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