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生活館總序 版權信息 扉頁 目錄 譯序:那一天,遇見楊腓力 前言:一根不完美的指頭 Part 1 渴望:對神的渴望 第1章 不按牌理出牌 第2章 在泉水旁乾渴 Part 2 信心:當神似乎不存在、漠然,甚至跟我作對時 第3章 懷疑的空間 第4章 烈焰下的信心 第5章 左右逢源的信心 第6章 活在信心中 第7章 精練基本功夫 Part 3 上帝:接觸看不見的上帝 第8章 認識神,或認識人 第9章 性格側描 第10章 以父之名 第11章 羅塞塔石碑 第12章 維繫關係的居間者 Part 4 契合:無可比擬的友誼 第13章 改頭換面 第14章 失控 第15章 熱情與荒漠 第16章 心靈失憶症 Part 5 成長:屬靈成長的三階段 第17章 孩子 第18章 成人 第19章 父母 Part 6 重建:達到極致的神人關係 第20章 失樂園故事重演 第21章 反將一軍 第22章 媒妁之言 第23章 星期五的苦難果實
為何上帝不理我
“一本深度檢視與神關係的培靈好書”
人們探索信仰時, 總是不經意溜進懷疑的後門, 然而就是在缺乏信心之際, 我們才發現自己格外需要信心。 基督徒有時就像小學生,想在書後找到算術題目的答案;然而只有一步步作題目,才能真正學會演算。我們與神的關係,與任何關係一樣,都是關乎「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得以認清在這個既美好又墮落,又蒙神救贖與重建的世界裡,必須經歷歡樂、艱辛、疑懼的迂迴天路,在其中一步步演練精實生命的信心功課。
關於楊腓力(Philip Yancey)
楊腓力,著名的基督徒作家,在《校園生活》(Campus Life)月刊擔任過10年的記者與編輯,並且長期兼任《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特約編輯,從1977年榮獲美國ECPA年度書籍金牌獎的《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開始,已經累積超過30本以上的著作,並且獲獎無數,至今仍寫作不輟。「寫作」是他探索信仰最主要的工具,他說他需要寫作,因為寫作對他來說就像一線透光的裂縫,成為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口,每當他想要研究一個問題時,就會寫一本書。因此他的每一本著作,都像是一個對於信仰與生命的專題報導與研究。
他自稱自己的身分是客旅,不是牧師,也不是老師或學者,而是跟所有普通人一樣,是眾多信仰追尋者的其中一個。自小嚴苛的美國南方基要主義教養,逼壓出他對信仰以及教會的排斥與種種困惑,但同時也促使他站在看似信仰的最邊緣,致力在這些困惑處挖掘這個「好消息」對每個人生命真正的意涵,擦亮福音原來的意思。
關於楊腓力的作品:
楊腓力的中譯作品數量,在華人基督教出版界可算是數一數二,他的作品大致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信仰主題的探索,問看似最平常卻難以回答的問題,耶穌、恩典、苦難、舊約、神的不可見……他讓自己成為第一個對神舉手發問的人,以真誠的自省和廣泛的探問追索,陪同讀者面對種種信仰生命中難以啟齒的疑惑;另一種則是以記者犀利的觀察眼光,經由採訪或在世界各地演講的機會,深入不同的社會議題、生命景況的現場,海嘯、地震、屠殺、社會角落隱而未顯的族群、階級,甚至是許多偉大創作者的心靈世界……他將這些一一耙梳、描繪出來。小至個人生命的掙扎,大至整個世界苦難,疑惑與痛苦看起來是他表面上探索的關鍵字,但事實上信心與恩典才是他檯面下不放棄訴說的潛台詞。